- 80年代,中學學習的記憶是:三尺講臺、斜跨的軍綠色帆布包、鋁制飯盒、冬天的煤爐和夏天的汗水共同構成了那一代人的中學時光。
- 90年代,物質開始豐富起來,各種學習材料和試卷甚至可以在課桌上堆起一座小山。一代人對于中學的記憶就是在這座小山上不斷攀登的足跡。
- 2000年以后,教室里開始有了電視,學校開始有了微機室和電教室。同學們也開始討論windows系統(tǒng)和耳機里老師的英語發(fā)音。
可以說,我們建設了怎樣的校園,就會給一代人留下怎樣的中學回憶。而在當下的這個數字化時代,面對真正的第一代“數字原住民”,我們又需要建設怎樣的中學校園呢?或許桂林中學的臨桂校區(qū)可以給我們一些經驗參考。

從1.0到2.0,教育信息化進入全新時代
從2000年起,中國便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和實踐。通過在學校教育中使用新的工具和手段,我們不僅可以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更可以讓青少年提前適應未來社會的運作方式,培養(yǎng)出真正面向未來的人才。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越來越多的學校配備了電腦、網絡、閉路電視、電子白板、投影系統(tǒng)等一系列先進的工具,讓學校成為了高科技產品的匯集地,更讓同學們可以從教室和教學中一窺未來的數字化世界。而隨著學校中的ICT設備越來越多,我們也發(fā)現,簡單的堆砌教育設備對于教育質量的提升十分有限。我們更需要一套更大的系統(tǒng),將所有的教育資源和設備聯系起來,為所有青少年營造一個更現代化、更安全、更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而這種思維上的轉變也促成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

顯然,這套更大的系統(tǒng)的基礎就是網絡,一個能夠聯接所有教育設備、承載全部教育系統(tǒng)并為全體師生提供服務的網絡。而桂林中學的教育信息化2.0之路便是從這張網的建設上展開的。
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信息化發(fā)展之道
桂林中學是廣西首批確定的重點中學和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桂林市的首批對外開放的學校之一。而臨桂校區(qū)則是桂林中學在桂林市臨桂新區(qū)建設的大型寄宿制高中校區(qū),在校學生總數超過3000人。相對于普通走讀制高中,寄宿制的臨桂校區(qū)不僅要滿足同學們的學習需求,更要為同學們構建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因此,在構建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特別規(guī)劃了平安校園安全管理監(jiān)控系統(tǒng)、云課堂系統(tǒng)、校園智能廣播系統(tǒng)、校園卡務管理系統(tǒng)等多套系統(tǒng),并計劃將這些系統(tǒng)納入統(tǒng)一的網絡之中。
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眾多系統(tǒng)涉及到了包括攝像頭、刷卡終端、無線AP、課堂電腦、辦公電腦等在內的海量終端。而由接入層、匯聚層以及核心層所構成的傳統(tǒng)網絡在面對海量設備時往往會出現結構復雜、性能無法保障、運維困難等問題。
為此,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采用了華為所提供的POL全光園區(qū)方案。通過一張扁平化的大二層光纖網絡,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不僅實現了一張網絡承載所有業(yè)務的愿景,更讓整個網絡的變得更安全、帶寬更高、結構更簡單、組網維護更方便等優(yōu)勢,進一步降低了學校的ICT維護成本。而華為所提供的大規(guī)模綜合布線、ICT基礎架構建設等服務更讓桂林中學臨桂校區(qū)不必在ICT技術和實施方面過多操心。
基于華為POL全光園區(qū)網之上的這些全新的校園信息化系統(tǒng),使得同學們不僅能夠在云課堂上獲得來自全國的名師、題庫資源輔助學習,更可以通過一張卡解決餐飲、圖書借閱、冷熱飲水、繳費等實際需求。而通過遍布校園的無線網絡,學生們還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網絡資源,學校也可以根據無線AP對學生的流動和位置進行管理,讓校園運行更高效。此外,校方亦可以通過這張高速率的網絡完成日常的辦公、教學、管理和安全監(jiān)控等工作,提高學校運行效率。
數字時代的數字校園
今日的青少年生在了一個數字化的時代,他們從一出生開始便被各種數字設備所環(huán)繞;從網上查資料獲取新聞、通過數字設備滿足自己的求知和娛樂需求、通過網絡完成交流是他們天生的技能。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未來是數字化的,那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下一代構建更好的數字化基礎,讓他們能夠在一個數字化的校園中完成學習,并在未來完成更多創(chuàng)新。
在這些數字化原住民走入中學的時候,學校所要做的并不是把網絡從這群數字時代原住民的身上剝離,而是要用他們所熟悉的方式來完成教育工作,讓網絡更好的為他們的學習服務。同時,借由這種教育方式的進化,學校本身也會因此完成一次數字化的蛻變。因此,在一張更簡單、更高效、更智能的網絡上構建全新的教育及管理系統(tǒng)也就成為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