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嘀嘀打車完成C輪融資1億美元的消息再次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yè)的焦點。打車APP可能是過去的2013年中最為熱門的創(chuàng)業(yè)領域,更是走過了波蕩起伏的一年。
打車軟件市場在經歷了政策監(jiān)管和行業(yè)洗牌后,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成為了最終的贏家。除了分別獲得騰訊阿里巴巴的支持外,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也紛紛接入其打車應用服務。
打車軟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近期,快的打車推出首次成功打車送30元話費活動;高德推出“越打越有錢”活動,最高可獲得100元話費。
為什么移動打車軟件一直在燒錢,而投資人仍愿意一輪一輪投入?過去的2013年,打車軟件可謂在監(jiān)管的風口浪尖走了一遭,現在看來監(jiān)管對打車軟件產生了哪些影響?打車軟件市場后續(xù)又將有哪些變化?
洗牌
在2012年年初,國內的基于出租車的打車應用團隊開始非;钴S的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搖搖招車、打車助手、打車小秘、微打車、易達打車、快的打車以及稍晚發(fā)布的嘀嘀打車等。這個時間點幾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沒有誰在初期就表現出了能夠領先行業(yè)的態(tài)勢。
2013年上半年打車軟件遭遇政府管制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在行業(yè)之外,大家開始討論打車軟件怎么掙錢?整個打車軟件的從業(yè)者也開始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洗牌”……
在洗牌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沖走,所以群雄紛爭的態(tài)勢開始出現寡頭。在北京,嘀嘀開始顯現出強于其他團隊的執(zhí)行能力,具體體現在PR、廣告投放、瘋狂的補貼策略。
在江浙滬,另外一家打車軟件企業(yè)——快的打車悄悄的撬動著打車市場,因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關系,快的打車很早就獲得了阿里的投資;杭州起步的快的打車在吃透杭州市場后迅速進入上海市場。
快的在進入上海之后,通過優(yōu)秀的用戶體驗和一定的運營手段就在上海獲得了單日過萬的訂單數量…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時候,嘀嘀打車也進入上海市場,延續(xù)了瘋狂砸線下廣告、大力補貼司機用戶的策略,2個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單日訂單破萬。支撐其如此擴張的是其2013年4月獲得騰訊1500萬美元的融資。
此后,背靠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迅速占領市場。根據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3年Q3中國打車APP用戶數累計市場份額,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分別以41.8%和39.2%的市場占有率占據前兩位,第三位的搖搖招車僅占9.0%的市場份額。
越過“藩籬”
去年,各地交通委等政府部門對打車軟件的加價叫車服務亮起“紅牌”。這一度也讓十分紅火的打車軟件市場被唱衰。
以北京市場為例,最早交通委在推出“官方”打車軟件時,要求軟件經營公司取消“加價”行為,而是按照規(guī)定收取乘客定額的電召費,也就是即時召車5元,提前4小時召車6元。
去年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發(fā)布了首批4款“官方”手機打車軟件,分別是“冠名”了96106之后的易達打車、移步叫車、搖搖招車和嘀嘀打車。
近日有消息稱,“官方”打車軟件基本都已“夭折”。本報記者通過“冠名”96106的嘀嘀軟件叫車數次,基本無人應答,而轉用普通版的嘀嘀軟件,卻很快打上了車。
“快的”和“嘀嘀”系統(tǒng)上的活兒,如果發(fā)兩遍沒有司機應答,就開始“加價”獎勵了,“最低5元,最高100元。”最主要的是,這筆“加價”的錢不用乘客出,因此成功越過了交通委要求不能“加價”的藩籬。
有業(yè)內分析人士表示,造成官方打車軟件敗北的主要原因是96106現在還在用著“原始”的人工錄入,即電話叫車預約由人工調派。而“快的”和“嘀嘀”都是乘客語音輸入,生成定單后自動進入系統(tǒng),可以說這兩個軟件直接贏在了起跑線上。
競爭背后
嘀嘀融到錢了,快的也不會坐以待斃,這場戰(zhàn)爭不會那么早結束,2014年戰(zhàn)爭肯定會升級。在競爭升級背后,則是國內互聯網巨頭BAT在打車軟件這個細分市場的布局。
對于打車軟件后續(xù)發(fā)展情況,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打車APP細分類目比當年的團購更驚心動魄,因為直到今天行業(yè)領先的兩家公司依然沒有任何收入。
經緯創(chuàng)投投資經理莊明浩表示,有關收費、大數據營銷、合作推廣等所謂的商業(yè)模式在今天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對于兩家公司來說可能優(yōu)先級沒有那么高。
“從個人角度看,我更愿意把打車類應用劃分到所謂的泛交易平臺概念,今天打車軟件所面臨的問題是這個交易所發(fā)生的費用不在平臺上流轉,但這可能是暫時的,或者未來有其他嘗試收入的可能。”莊明浩說。
移動互聯網絕大多數創(chuàng)業(yè)項目做的事情只有一個:促成交易。打車這個交易相對于其他交易,從重復購買率和產品標準化程度考量,其交易達成可能性都高出其他交易N個量級。
只有當這個市場出現“結論”的時候才能完全撥開打車APP的迷霧,可那時候誰還會關心呢?就像今天誰還會去關注團購行業(yè)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