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bit展開幕了,轉戰(zhàn)了CES、巴展之后的華為,又亮相德國的Cebit展了。前兩個展,華為大秀手機終端,這一次,聽說華為“要向全球客戶展示覆蓋各行業(yè)應用的ICT融合解決方案”。
有媒體朋友曾問,華為像個多面手,在世界各大展上如此高調亮相,而愛立信、諾西等大佬們卻只堅守著傳統通信展會,兩家通信行業(yè)的頂級公司走的是兩種不同的路線,如何評價它們的選擇?
其實這個問題去年就有媒體探討。確實,通信市場發(fā)展到今天,已不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相反,進入了一個低迷的狀態(tài)。這種境況直接導致了許多廠商的倒閉。對于活下來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來說,是專注于通信市場,還是擴展多元化市場,成了擺在面前的兩條道路,也就是所謂向左還是向右的問題。如何選擇?愛立信的答案是向左,專注精耕電信運營商市場;華為向右,以穩(wěn)固電信運營市場后,積極拓展企業(yè)網以及終端市場。
兩種道路孰對孰錯,至少在今天,還沒有人能給一個精確的判斷。但是兩家企業(yè)都在堅決的執(zhí)行著自己的既定方針。如果以2011年的市場收入做個對比,兩家公司似乎都交出一個比較滿意的答卷:愛立信2011年的銷售額為346億美元,華為收入超過320億美元。
愛立信看中的是移動寬帶及網絡服務市場,以此不惜在手機被看成是發(fā)展命門的今天,毅然決然的撤出了在索尼愛立信的股份,徹底退出了終端市場。按照愛立信全球CEO衛(wèi)翰思的說法,愛立信“很清晰自己的方向,就是要幫助全球的運營商在服務、技術上提升更好的體驗,所以我們在移動基礎設施上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速,未來也依然是呈上升趨勢”。
然而華為在2010年底徹底的轉向了B to B to C的市場,企業(yè)網市場成了華為重點戰(zhàn)略之一,而且在2011年,華為企業(yè)業(yè)務部門收入38億美元,不僅打開了中國市場,在歐洲和中東的市場也逐漸擴大,而且在美國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如果說愛立信看到的是移動寬帶和電信服務市場的美好前景,那么華為則看到了ICT融合的廣闊市場。對于華為來講,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整個產業(yè)和客戶都在呼喚華為進入這個領域來促進產業(yè)的融合和發(fā)展”。而且,云計算興起導致IT和CT產業(yè)出現了一個技術上的更新換代,供應商格局也必將有一個大的調整,而這樣的調整對華為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華為做出了要規(guī)模投入,進入企業(yè)業(yè)務的戰(zhàn)略決策,并且要成為領導者。
但不管是愛立信還是華為,路線選擇盡管不同,但兩家公司核心的價值定位卻是相同的:“以客戶為中心” ——悉客戶所需,為客戶所用。愛立信用自己的優(yōu)勢專注于運營商日益增長的管理服務的需求,華為則利用自己電信級的服務質量開拓企業(yè)市場,幫助企業(yè)在不斷變化的ICT技術版圖中改善運營、提升競爭力。兩家企業(yè)可謂殊途同歸。
路線之爭事關生存。如果衛(wèi)翰思的愛立信專注于電信運營商市場,是集中自己的長處像蜘蛛一樣在一個點織網而守株待兔,任正非的華為則像一只松鼠,在冬天來臨之際依靠自己的勤奮,在森林里多采果實儲藏些過冬的食物。畢竟,活下來是最主要的。只是,我們看到的是華為1000億美元的目標和野心,看不到的是愛立信小心翼翼的堅持和無奈。當然,一切都未定論。
通信世界網(www.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