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技術>>>語音應用>>>語音識別(ASR)  語音識別產品

 

嵊州農民用電話“聽網”

2002/05/09

  新華網杭州5月9日電(許群、費棟) 浙江省嵊州市是中國的“長毛兔之鄉(xiāng)”。最近,該市谷來鎮(zhèn)農民錢立君在長毛兔養(yǎng)殖方面出現了難題,他飼養(yǎng)的長毛兔出現了尿頻尿急的現象。于是他立即通過電話將自己的問題反映在了嵊州市的農業(yè)網站 “嵊州市農業(yè)在線”上,嵊州市農技專家張慶云立即在網上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錢立君只要再撥通電話就能從網上得到解決長毛兔尿頻尿急問題的答案了。有趣的是,整個過程農民錢立君和農技專家張慶云都沒有直接見面,也不是在同一個時間通話,一切只通過一部電話和一臺電腦切換就完成了。

  通過電話撥號上網已非新鮮事了,但讓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通過電話去上網(實際上是“聽”網),這卻不是件易事。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嵊州市農業(yè)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設計開發(fā)成功的“農業(yè)網電話文本語音交互式信息處理系統(tǒng)”。這一技術選用普通電話作為信息終端,實現電話與因特網“無縫”連接,將語音數據轉換技術與因特網結合起來,讓農民通過電話“聽網”,使沒有電腦的農民也可以通過電話學到網上農技知識,遇到技術難題可以用電話在農技信息網上得到解答,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基本解決了農業(yè)信息“最后一公里”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農業(yè)110”,探索出了一條信息化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為農服務的新路子。

  在中國,對農民來說,向來有“三低一高”之說!叭汀笔侵皋r民的素質低、文化水平低、經濟承受能力低,“一高”是指社會對農民的要求太高。一方面社會要求現代農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知識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農民又受自身素質和經濟承受力的限制,長期以來一直受困于“缺信息,缺技術,缺市場”的難題。其實,嵊州市早在1998年就開始建立農業(yè)信息網絡,并于1999年底,被農業(yè)部列為浙江省唯一的一個“縣級農村經濟信息綜合服務網絡”建設項目試點縣。至今年3月23日,網絡雖已改版3次,內容越來越豐富,為農服務也有實效,基本用先進的手段代替了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但網有了,真正能上網的農民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廣大農民文化程度低,電腦在農村還不夠普及。上網對大多數農民來說還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之事。

  如何讓為農服務的信息、技術、市場真正走進平常農民家庭,真正起到幫助農民解決結構調整和增收問題的作用?嵊州市解決農民高要求與低素質之間的矛盾,還是在開發(fā)成功“農技信息網語音轉化系統(tǒng)”以后。不久前,記者在嵊州市農業(yè)局信息中心親眼目睹了這一系統(tǒng)的神奇之處。在嵊州市農業(yè)局信息中心寬敞的多媒體教室里,市農業(yè)局陳建局長親自為我們做了演示。只見他用普通電話撥通了農業(yè)網信息電話3111110后,電話那端就傳來了清晰的話務小姐的聲音:“你好,這里是嵊州農業(yè)在線信息中心。網站動態(tài)請按1,注冊用戶請按2……”,在陳局長按下1鍵后,電話里又傳來話務小姐親切的聲音:“信息聯播請按1,農業(yè)氣象請按2,政務公開請按3……”,接著再按下1鍵,電話里就傳來了用標準普通話播放的農業(yè)新聞:“今年,紹興市農業(yè)結構調整……”。也就是說,農民通過電話就可以知曉新近發(fā)生的農業(yè)消息,真正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同時,為了方便群眾查詢,市農業(yè)局還專門編寫了服務卡。上面羅列了網站動態(tài)信息編碼和常用語音信箱編碼。如111代表農業(yè)新聞,121代表今日氣象,172代表人才需求,101指農業(yè)局,104指水利局等等?赐炅诉@個神奇的“電話聽網”,陳局長又向我們演示了如何用電話進行“話網信息轉化”。首先他以超級用戶的名義在網上發(fā)布了“新華社記者來訪”的消息(用戶發(fā)布消息有權限限制),60秒鐘以后,系統(tǒng)自動將文字信息刻錄成了語音,此時再撥通電話進入農業(yè)新聞欄目,你就會收聽到這則消息。接著,他又通過電話語音輸入了一則求購信息,同樣60秒以后,網上最新動態(tài)欄里就出現了這條一分鐘以前剛剛提供的消息,說明語音已成功地轉化成了文字數據信息。陳建局長自豪地告訴記者,這項電話文本語音交互式信息處理技術是中國科技大學發(fā)明的專利,但真正開發(fā)應用于為農服務信息網站,嵊州市是第一家。

  “那么網上如此眾多的信息,農民有沒有選擇的權利呢?”面對記者的提問,陳局長回答:“當然有。前提是你要成為注冊用戶,這是個發(fā)展方向。我們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務,農民通過注冊來選擇性使用,現在是免費的,將來可能會逐步收費。”他還告訴我們,一些簡單的信息還可以通過網絡傳到你的手機等通訊工具上,做到隨時隨地一有消息在第一時間讓用戶知曉。他當場給我們做了這個實驗。先是以超級用戶的名義在網上發(fā)布了求購大青梅的消息,然后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作為聯系方式。接著他又在網上的供應信息欄中發(fā)布了某農民有大量大青梅出售的消息。消息一發(fā)布,手機的短消息鈴聲也隨之響起。這就意味著求購者收到了系統(tǒng)發(fā)過來的有關大青梅出售的消息,這樣所有注冊過的求購者就可以直接與出售者聯系了。

  當記者還在為剛才所看到的一切“嘖嘖”稱贊的時候,陳局長又向我們演示了用電話進行網絡投訴,用電話進行網絡咨詢求助等一系列的話網信息交換技術。若非記者親眼所見,真難想象這項技術能夠使信息交換如此快速、便捷、準確、直接,難怪這么一個縣級農業(yè)信息網,日常訪問量都在千人以上。從今年3月網站正式開通至今短短幾個月時間,訪問人數已達到 101457人。誠如網站上的調查表顯示,在有598人參加的調查中,有49.33%的人認為自己對該網站已比較了解,21.24%的人認為自己對該網站已有一般了解,也就是說70%以上的嵊州農民已經習慣了這種新型的“聽網”方式。

  記者在瀏覽網絡的過程中還發(fā)現了許多標志性的口號很讓人親切。如“有難題,找農情網站問一問;要服務,打31 11110聽一聽;想致富,到農業(yè)網站轉一轉!比纭坝脗鹘y(tǒng)電話讓農民暢游因特網,讓傳統(tǒng)語音聯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網站里的農村論壇,農情熱線等欄目也異;鸨R环矫,由于信息中心建有比較完善的基層工作站和信息收集、發(fā)布網絡,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問題能及時上報;另一方面,農技人員通過及時回答農民問題,也掌握了農村的各種動態(tài),擴大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有的高級農技師還在網上開辟了自己的專欄,及時解答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據陳局長介紹,為了滿足農民的咨詢,農業(yè)局組織了全縣70多位農業(yè)專家舉辦咨詢欄目。

  除此之外,嵊州還是“越劇之鄉(xiāng)”農民們還可通過電話點播自己喜愛的越劇視聽節(jié)目。用陳建局長的話來說:“這個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是低端電話技術和高端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主動、雙向、易學、經濟,同時多媒體發(fā)布增強了它的可看性多部門聯動解決了它的交互性,多終端互通加強了它的實用性!彪y怪在去年11月9日的中國農業(yè)博覽會上,溫家寶副總理在嵊州市農業(yè)局的展臺前被這個“話網交換技術”深深吸引,在聽完陳局長的介紹后還饒有興趣地親自進行了試用,一邊笑一邊贊不絕口。

  陳建局長最后告訴記者,在解決了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問題后,農業(yè)信息化還面臨著信息資源持續(xù)開發(fā)和網站贏利模式問題。信息源的收集不能僅僅是農業(yè)局或是信息中心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政府各部門、全社會的事情。盡管目前市政府每年給信息中心撥款30萬元,用以網站維護,但這遠遠不夠,網站的支撐需要投入,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需要探求新的贏利模式。對農民的使用也不僅僅是個技術培訓的問題,還有個觀念轉變的問題,要按市場化要求逐步接受有償服務,現在,注冊用戶收費還只是一個嘗試,道路還很長。

  陪同我們參觀的科技副市長張宏評價說,“話網交換技術”的推廣運用,不僅解決了過去因特網最為頭痛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解決了用現代科學技術取代早已網破線斷的傳統(tǒng)服務網絡的問題,解決了農民“缺信息、缺技術、缺服務”的問題,還將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提到我們的眉睫上來了。農民每分鐘、每秒刻都在向我們提出問題,要求及時解答;而政府各機構、部門、甚至具體的人員是否正確的及時的解答和反饋都明確記錄在案,對部門、個人服務質量和工作業(yè)績的考核有了依據。嵊州市黨委、政府已有了考慮,準備加大投入,在此網的基礎上,把它辦成政府網站。

新華網 2002/05/09



相關鏈接:
日本研制電腦軟件回答多語種緊急電話 2002-04-26
言豐科技助力東北地區(qū)電信級語音系統(tǒng) 2002-04-25
言豐科技勇奪新加坡首屆全國資訊通信獎 2002-04-24
科大訊飛舉辦語音合成應用效果巡回研討活動 2002-04-24
NMS宣布加盟德州儀器公司第三方計劃 2002-04-23

分類信息:  其它_與_語音合成TTS  其它_與_語音識別ASR  語音合成TTS_與_語音識別ASR